暑假里,不少高中生都生出打工的想法。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打工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促进心智成长,是好事。也有家长和学生认为,高中生应以学习为重,打工可能遭遇安全风险,不如参加志愿活动收获更大。那么,高中生究竟有没有必要利用暑假去打工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高中生打工是否合法。朝阳法院法官助理黄方军介绍,年龄是打工的“准入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年满十六周岁是一条红线,除特殊情况外,年满十六周岁是高中生合法迈入兼职或暑期工行列的法定最低门槛。由于大部分高中生尚属于未成年人,因此高中生打工受特殊保护。根据《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招用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可见,即使年满十六周岁,也不是什么工都能打,且用人单位需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那么,高中生进入社会打工好不好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苏尚锋认为,高中生有暑期打工的愿望反映出高中生真实的劳动需求,反映出他们希望真正参与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需求。从其优点上讲,这种劳动体验可以具体地帮助高中生提前解锁“真实职场”,提升未来高考志愿选择填报的自主性;可以增加个人“简历厚度”,在高考自主招生面试环节获取优势;还可以提升个人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减轻未来学业与就业过程中的可能焦虑。
然而,由于高中生劳动经验与能力储备不足,在暑假打工中经常会从事一些技能要求相对不高的劳动工作。这类工作往往与课业学习的距离较远,体力、精力、时间投入较大,与高中生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现代社会生产劳动的最大特点便是技术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凸显。在知识型、高认知劳动已经成为价值链核心的现代劳动体系中,低技能短期打工其实并未能真正帮助高中生形成全面的劳动观与劳动认知,甚至还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与职业偏见。如果缺乏教师、家长有效的沟通与指导,打工过程中的不良体验以及认知偏谬还可能给高中生未来学业与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防范劳动认知不全,应该纳入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之中。”苏尚锋表示,劳动教育并非单一劳动技能的操作性训练,还应该包含对社会劳动体系、劳动权益、劳动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一方面应该增加与校外组织的合作,为学生增加劳动观察、劳动体验以及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指导高中生树立安全管控意识,逐渐扩大劳动合作关系范围,累积社会阅历。高中生暑期打工要保证安全,不盲目轻信他人,保持与家长、教师的咨询通道畅通,不轻易跨地域打工。如果想跨地域打工,可以等到上大学再考虑。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供图:视觉中国
记者:张品秋
融正配资-中国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查配资App-配资门户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