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电影票,除了让观众体验银幕上的故事,还能带来怎样的意想不到的价值呢?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凭电影票享景点门票优惠”“凭票根用餐有折扣”“看电影留票根,滴滴打车优惠”……此外,今年首次加入城市文旅元素的《电影生活手册》也成为了影迷们的“观影宝典”,成为了电影节期间的热门收藏品。
随着文旅商体的深度融合,这张看似普通的电影票根,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观影凭证,而是成为了一个能串联起文创、餐饮、文旅、交通等多个消费场景的枢纽。它不仅带动了消费,还为城市的文化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破圈”创新的典范。
“票根经济”推动城市消费新活力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首日,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三楼的“夜半”光影餐厅就因电影票根的优惠活动人气爆棚。电影开映前,影迷们纷纷携票根前来,换取仅需9.9元的上影节特调印花咖啡。“餐厅瞬间热闹起来。”餐厅经理王先生笑着说。而在另一场《穆赫兰道(4K)》放映结束后,影迷何小姐凭票根在附近的星巴克享受了免费升杯服务。“没想到电影票根还能带来这么多实惠!”她感到惊喜不已。
“票根经济”今年在上影节的表现可谓登上了新高度。电影票不再仅仅是观影的凭证,而成为了折扣券,带动了消费潮流——餐饮、网约车、酒店、甚至苏州河游船,都能凭票根享受优惠。今年,上海市40余家展映影院与200余家公映影院联动了全市多个核心商圈,形成了“看电影、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消费生态圈。多个影院与周边商场、商铺展开合作,观众凭票根可以享受折扣、赠品等各种优惠。有些商铺甚至营业至凌晨,为夜场观影的观众提供便利。
展开剩余67%票根激活文旅新机遇
票根经济不仅仅局限于餐饮优惠,它还深度融合了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今年,影迷凭借电影节的票根,还能在苏州河享受专属的游船票优惠,欣赏沿岸的美丽风光;也可以去上海影视乐园,体验那些经典影视剧中的“烟火上海”。此外,《电影生活手册》还带领影迷们走进上海的热门电影取景地,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城市漫步”。例如,位于乍浦路街区的《酱园弄·悬案》拍摄地,保留了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乘坐的电车场景,而这辆电车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胜利咖啡”,观众只需购买电影票即可获赠一杯主题咖啡。
据悉,截至6月21日,上海影城周边的商圈在电影节期间的餐饮和购物消费,比平常日常增长了4.11%。不仅如此,电影票根的“引流”效应,带动了各地电影和旅游联动活动的开展。如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影片联合各地文旅部门推出了“看中国神话,赏大好河山”的活动,观众凭票根即可享受景区门票的折扣。
票根经济带动多元业态联动
这股由电影票根引发的经济潮流,不仅提升了观影体验,也将文化、旅游、餐饮、购物等各个领域的消费场景紧密联接,形成了多元消费生态的创新联动。正如天津电影公司经理梁煜所言:“电影票根的价值,已不再仅仅是观影凭证,而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手段。”他提到,精美的票根设计和分享功能,帮助影院吸引观众自发传播,形成了口碑效应,成本低、效果好。“票根经济的兴起,反映了电影消费从单一票房向多元体验的转变,这种转变正在重塑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研究员孙佳山指出,以电影票根为代表的票根经济,折射出当代中国大众文艺丰富多彩的消费体验。从电影、演唱会等活动的票根,到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消费场景,票根经济为这些行业带来了更高的附加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消费闭环,推动了消费的多元化。“票根经济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可持续的价值。”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不过,票根经济在带动消费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部分商家依赖短期补贴吸引消费者参与,缺乏长效的收益机制;跨平台的数据共享不充分,导致票根引流效果的量化评估困难。业内专家纷纷建议,未来应该扩大票根经济的价值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折扣”,而是着眼于整体“生态”的建设。例如,郎园品牌总监宋秀平提到,票根经济的关键不在于“票根”,而在于“联动”。他认为,跨领域的合作、机制的设计以及利益分配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开拓经济新空间,首先要解决各方理念的转变,重点不再是单纯的折扣促销,而是增加社交价值和情绪价值的供给。”
与此同时,政府政策的支持也不可或缺。专家们建议,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票根经济活动;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商家与影视文化企业的合作规范,防止虚假优惠和欺诈消费等问题出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在这一波电影票根经济浪潮中,电影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影凭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和折扣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全新的消费生态,推动着城市文化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发布于:北京市融正配资-中国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查配资App-配资门户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