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你看它,又胖又软,太萌了!”在上海创智学院未来大会的入口处,每个人都被一只圆滚滚、毛茸茸的“龙宝”机器人圈粉,不少人还忍不住上手,撸撸它的大头。
“别看龙宝现在还只能靠眨眼‘刷存在感’,再过半个月,它就能迈着小短腿走路,到时候还能接得住‘击掌’、听得懂简单互动……”守在一旁的团队学生热情介绍。
这只“萌系AI”的打造者,是2024级博士生叶宇翔所在的团队。他们不仅把学院吉祥物做成了“顶流”,更在短短一年里,和导师印真一起孵化出了3家AI创业公司——平均年龄24岁!第4家公司,也即将落地。
在上海创智学院,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成立仅一年,学院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这群年轻的博士生们以“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工作”的共同信念,让一个个年轻的创业故事,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成果。
00后创业者的“非共识”创新底气:
从“Just for Fun”到“剑指千亿”
“我们一开始就是为了好玩,想给学院做个吉祥物。”回忆创业起点,叶宇翔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语气里透着轻松。但这个“Just for Fun(只是好玩)”的想法,如今已长成为一个瞄准千亿级市场的“万物灵犀”项目。
毛茸茸的“龙宝”机器人。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在团队里,成员们常开玩笑,说要“做世界上最令人头大的大头机器人”。
玩笑背后,是实打实的拼劲:叶宇翔总和伙伴们熬到凌晨,“大家的弦都绷得很紧,都想做成好项目”。仅用三个月,两版机器人迭代完成,第二版的成本,直接降到了第一版的十分之一。
“成本控制能这么快,全靠中国有完整的供应链。”叶宇翔说到这里,也卖了个关子,“最终价格会很有竞争力,但暂时还是商业机密。”眼下,他所在的团队已拿到上海天使投资基金投资,计划从10亿级B端小IP市场起步,希望能让“有血有肉”的机器人伙伴走进千家万户。
这份创业的底气,既来自团队的执行力,更源于学院对“非共识”创新的包容。
“别人觉得‘做吉祥物当创业项目’不切实际,但我们偏想试试,学院也给了我们试错的空间。”叶宇翔说,这种“敢想别人不敢想”的勇气,正是学院鼓励的做“颠覆性创新”的底色。
敢冒高风险的90后导师:
“每天醒来,我感觉又欠了好多钱”
每天睡不足6小时的,还有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冯恺睿。从启动到开源仅用4个月,眼下,他和团队正在攻坚世界前沿的大模型太阳能预报项目。
“说实话,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我觉得成功的概率小于30%。”可他偏要闯这片“无人区”。“我期待的并不是严防死守下获得的小成果,而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在这个团队,00后学生更不含糊,有学生每天凌晨2点睡、10点起,还有学生早起接力。
上海创智学院鼓励高风险、高价值的创新。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每天醒来,我感觉又欠了好多钱。” 冯恺睿坦言,由于手头的项目初期投入高,他也颇感压力,“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项目每月支出就达几十万元。”
付出,终迎突破。如今,他们研发的项目,其系统性能位列世界第一,能提前7天预报出测站级太阳能数据,误差比美国GFS系统小50%,且前不久刚完成开源。“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会再沿着个人成长价值‘成长斜率’最大的方向,做更高难度、更高风险的事情。”
谈及学院,冯恺睿感触很深,“在这里,要让年轻人对你失去信心,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正是因为学院鼓励高风险、高价值的创新,对创新的包容,更让他感到安心,所以,他从不担心万一失败了该怎么交差。
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致辞。文汇报记者储舒婷摄
“在这里,科研项目是‘生得很快乐,死得没负担’。” 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的形容格外生动。
做AI创新策源的风向标:
开放生态里长出来的科研自信
“我们不是传统的师徒,更像创业合伙人。师生都是股东,学生的持股比例比我高。” 叶宇翔的全时导师印真,用这个细节,一句道破上海创智学院独特的“创智”氛围。
上海创智学院鼓励师生“追前沿、碰硬骨头”。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作为万物灵犀公司的首席技术官,90后的印真光看外貌,常被误认为是学生。他也常和学生一起写代码、打螺丝、吃夜宵。“很多时候,学生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就平等地讨论、共同推动问题解决。我喜欢跟学生共同作战,像战友一样。” 他说。
这种开放的氛围,无形中助推着科研自信在团队里自然生长。
过去一年,印真团队从零起步,开发了多款模块化机器人,孵化3家企业,眼下即将迎来第4家。
在学院,创业佳话、佳绩不断:学生黄臻的“能动认知智能”项目,已和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千问”团队在基座模型上深度合作,“模型做出来,就能像产品一样被使用”。学生宋维团队也敢于挑战国外大模型的短板。“当时,我们用国外模型做春晓海报,发现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传达上特别有欠缺,改了很多次都不行。”沿着这一发现,宋维和他的伙伴们索性让模型学会“自我反思”,最终做出能精准传递中华传统文化意境的多模态模型。
不同于传统高校对“成果确定性”的追求,上海创智学院鼓励师生“追前沿、碰硬骨头”:哪怕项目失败,只要过程是“有意义的尝试”,就值得肯定。
首届上海创智学院未来大会的颁奖台,也是学院诸多创业明星们的 “出道舞台”。
首届上海创智学院未来大会颁奖台。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今年,拿到“魅力四射奖”的周宇航,带着“入境”项目站上领奖台时,分享了一个温暖的初衷:“想让人在放松时,能根据自己的特征映射到古画中,成为古人形象。” 这个聚焦中国传统艺术的项目,已吸引同在会场的文旅行业的嘉宾主动问津。
“前程似锦奖”得主王天锐的AI宠物景观项目也有有趣,据说,研发灵感来自同学的一句抱怨:“他的猫不理他,他想知道,猫在想什么。”王天锐灵机一动:“如果能把宠物心理翻译成人类语言,人宠交互不就更好了?”如今,她的团队还想打通宠物智能生态,“未来要连接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宠物身份、疫苗、活动情况的三合一统计。”
从实验室的熬夜灯光,到颁奖台上的掌声,再到市场里的初步探索,上海创智学院的学生创业者们,正秉承“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 的追求,在AI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而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快速落地,亦离不开学院充满战略敏捷的科研布局:不追跟风热点,专挑“前沿且有长期价值”的方向;不搞冗长的立项流程,让年轻老师、学生能当项目负责人,瞄准高风险高价值的领域快速试错。
从“学生”变成创业者,他们的每一步都在印证:开放的土壤,才能长出有科研自信、有产业担当的创新力量。
融正配资-中国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查配资App-配资门户网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